3-15
电驴正在下载台湾“民歌三十年”。想看看那些记忆中的歌手。
怀念民歌时代的歌手。
怀念他们的“纯”。前些日子,与朋友聊起那个年代的歌手,说,他们唱歌的目的简单而纯粹,因为唱所以唱,唱自己喜欢的歌。当年,很多歌手在民歌西餐厅打工,纯属爱好,不求利益,他们只愿西餐厅顺利开下去,成为歌手交流的平台。
怀念他们的“淡”。那个年代的大环境纯净,人们的思想也单纯,歌手们大多安于平淡。最让我欣赏的是,在唱片公司兴起,民歌趋于商业化的时候,许多歌手适时地选择了淡然退出,或转做幕后工作。今天看来,民歌时代的歌手大多生活的比较幸福。
怀念他们的“音”。民歌时代的歌手,声音除了干净还是干净,声音的质地和气质都力求干净纯澈。编曲,录音,都突出歌手最真实的声音,乐器在声音背后不过是个配角,是个影子。而如今这个时代许多歌手的声音,只能算是录音棚里机器的一部分。如果把这个时代的歌手放在民歌时代,怕有一大半要失业。
怀念他们的“歌”。我很幸运,生长在文化娱乐资源相对发达的南京。上中学那会儿,半导体有个短波频道,每天下午2点至5点播放台湾校园民谣。可以说,我对民歌时代的歌手及他们演唱的歌曲的了解几乎来自这个短波播放的节目。包美圣「小茉莉」,陈明韶「我送你一首小诗&让我们看云去」,刘宗立/曾佩媛/陈淑惠「小雨中的回忆」,齐豫「春天的故事」,杨芳仪/徐晓箐「秋蝉」等等。这些被传唱至今,耳熟能详的歌曲,后来全被收入“滚石金韵民歌百大精选 ”。
学生时代喜欢抄歌词,也因那些年的词写的清新纯美,象一首首小诗。听民歌的年纪不过十五、六岁,但曾经唱过的词如同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即使经历风吹雨打,依然清晰如故。
怀念,不仅仅因为那些人,那些歌。而是,我脚踏实地的走过那个纯净的年代。我感到幸运。
发表回复